新聞中心
作者:新華日報 來源: 福建光華百斯特集團 點擊數:688
最近,有兩件事令江蘇省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所長何孔旺研究員又喜又憂。喜的是,去年江蘇全省養豬獲利106億元,增幅16.5%,成為農民增收突出亮點。愁的是,效益這么好,蘇南和蘇中部分地區養豬規模卻在急劇萎縮。
去年底,省有關部門組織畜牧專家對這一情況進行深入調查,結果表明,曾是全省畜牧主產區的蘇南五市,近年來受太湖流域環境整治力度加大和土地資源約束趨緊等因素影響,畜牧產業急劇萎縮。2015年底,省政府印發《江蘇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6年又出臺了“263行動計劃”,要求各市、縣(市、區)政府根據畜禽養殖發展規劃、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要求劃定禁養限養區,列出禁養區需要關閉搬遷的養殖場(小區)、養殖專業戶清單,2017年全部完成禁養區關閉搬遷工作。以生豬為例,“十二五”期間,蘇南五市因環境整治拆除關閉規模養豬場6021家,減少生豬存欄64萬頭,生豬出欄由2005年的618.5萬頭減少至2015年的379.1萬頭,降幅達39%,而且萎縮勢頭還在進一步加劇。
通過畜禽禁養區劃定和養殖場關停搬遷,促進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既能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又能倒逼畜牧業區域布局優化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本是件好事,但有些地方政府在執行過程中政策走了樣。由于環保問責力度大,污染治理達標難,一些地方對省下達的關停指標層層加碼,隨意擴大禁養范圍,大幅提高控減指標;有的地方縣、鄉層層出臺補貼政策,按圈養面積、生豬頭數發放關停補貼。對不在禁養區內的養殖場,政府也動員關停并發放補貼。還有不少地方干脆采取全面禁養、一禁了之的簡單粗暴做法,提出創建“無豬鄉(鎮)、無豬縣(市、區)”的工作目標,把全鄉(鎮)甚至全縣(市、區)全部劃為禁養區。 據調查,蘇州市今年還將關閉608個畜禽養殖場,其中規模豬場542個;常州武進區需關閉禁養區內800多家養殖場,預計全區生豬飼養量將下降一半左右,金壇區需關停或拆遷養殖場354個;江陰市計劃關閉養殖場1100余家,宜興市年內關停生豬養殖場125家。
養豬數量急劇減少,令專家們憂心忡忡。何孔旺對記者分析了三大不利后果:
一是保供。俗話說“豬糧安天下”,豬肉價格更是國家物價指數CPI的晴雨表。現在中國的“油瓶子”因為進口大豆已被控制在外國人手里,如果生豬產業再步其后塵,將成為難以承受的民生之痛。
二是增收。去年起全省農民收入增幅明顯回落,亮點不多,后勁不足,生豬產業大幅萎縮令農民增收形勢雪上加霜。
三是有機肥。豬糞少了,化肥用量必然大幅增加,造成更為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導致耕地質量下降,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
目前這一狀況已引起省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省農委主任吳沛良在最近召開的有關會議上提出,各地要嚴格按照部、省規定,配合環保部門依法、科學劃定禁養區,既不避重就輕,做做樣子,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采取一禁了之的簡單做法,無限擴大禁養區、限養區范圍。
既要做好禁養關停工作,又要實現穩定發展,我省畜牧業如何在夾縫中生存發展?專家們提出如下思路:以禁養為契機,推進養殖布局調整,將畜禽養殖空間從禁養區轉移置換到非禁養區,支持寧鎮丘陵山區適度布局生豬等畜禽的規模養殖,重點在萬頃良田、農業園區、規模種植業基地中配套建設適度規模的畜禽養殖場。不少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擔心:蘇南蘇中地區發展畜牧業的環境容量還有多大?這樣做會不會造成新的養殖污染?針對這個疑問,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副理事長、江蘇省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黃瑞華教授擺出一串對比數據: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北歐國家丹麥,是世界上養豬水平最高的國家,也是豬肉出口大國,全國4.3萬平方公里面積、560多萬人口,年出欄2500萬頭生豬,平均每人每年5頭左右。而擁有8000多萬人口的江蘇,2016年出欄生豬2847萬頭,人均出欄量只有丹麥的1/15。再從豬肉自給率來看,韓國、日本分別為55.5%和47.6%,杭州、寧波分別為50%、40%,而蘇南五市平均只有28%。
另外,畜牧業還有一個行業公認的土地消納理念:每1畝農田配套養殖1—3頭(存欄)生豬比較合理,既解決了有機肥來源,又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而目前每畝耕地生豬存欄量,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揚州分別是0.23頭、0.26頭、0.2頭、0.13頭、0.16頭、0.16頭,遠低于合理水平。因此,無論從哪個指標來看,蘇南、蘇中地區養豬數量都遠遠沒有達到超過環境承載容量的地步。當然,該省畜牧業發展不能再走粗放發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按照“以地定畜”的原則,須減則減,須調則調,宜養則養,實現優化布局、轉型升級。
為此,省畜牧獸醫學會的專家們推薦以下三種發展模式:一是上海松江“種糧+養豬”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模式,由政府出資統一配套建設豬場,以一定租金承包給農民,讓農民既種田又養豬,實現畜禽糞污全部就地還田、內部循環;
二是“畜-沼-田(果蔬)”生態循環模式,以江陰市勤科農牧生態養殖場為例,養豬場流轉土地兼營糧食、水果種植,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三是武進禮嘉模式,依托擁有大型糞污處理設施的專業糞污處理中心,對周邊養殖場戶的畜禽糞便和污水集中收集和運輸處理、還田利用,構建種養平衡的區域循環。
3月初,記者慕名來到年出欄量近萬頭的江陰勤科采訪,只見養殖場的生活區、生產區、種植區、糞污處理區規劃布局合理,26棟豬舍一字排開。豬舍周圍空地上種滿了胡蘿卜、南瓜等豬飼料作物,豬舍周邊池塘蜿蜒圍繞,種上水葫蘆用來凈化水質。豬糞尿通過精心設計的管道直接流到化糞池里,經過發酵后抽到對面的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用來燒飯和發電,沼液用于灌溉周圍上百畝農田與樹木,每一棟豬舍幾乎都聞不到什么異味。2014年這個養殖場被認定為農業部標準化示范基地。由此可見,只要做到以地定畜、種養結合,就地收集、循環利用,不但不會污染周邊環境,反而能促進種植與養殖相互利用,生產與生活互不干擾,畜牧養殖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2017-03-20
(Top) 返回頁面頂端